日本山梨县有一道据说传自武田信玄阵中食1,被称为 ほうとう 的乡土面食料理。武田家灭亡后,其遗臣多加入了尾张德川家,因此现在日本整个东海地方都有着类似 ほうとう 的面食,像是名古屋的味噌煮乌冬面(味噌煮込みうどん)和棊子面(きしめん)。


1 日本战国时代的战备粮
这道日本乡土料理的汉字为「馎饦」,而馎饦、汤饼、水引和不托,都是中国古代对面条的说法。
我们知道小麦约在五千年前传入中国,而可以将去壳小麦磨成粉的旋转石磨也在公元前三世纪发明后没多久由中亚传入中国。小麦面粉和了水之后,具有可塑性与延展性的蛋白面筋(也就是麸质),就可以制造出有延展性、可以做成不同形状的面团。不过刚磨出来的面粉由于谷蛋白2 分子之间还没有连接起来,所以其实还不够筋道。必须再放个一、两周,等蛋白质出现一定程度的氧化后,筋性才会变好。这与揉面时,越揉越让这些蛋白分子连接在一起,而使面团越来越筋道是一样的道理。于是中国人将面团擀成片、切细、穿过小孔或是拉长就成了面条。
2 谷蛋白是由麦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分子组成的蛋白质,遇到水时会形成一种弹性胶粘物



原本中国所有的面食都称为「饼」,像是馒头叫「蒸饼」,用汤煮熟的叫「汤饼」,而面条则称为「索饼」。
在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中国现存最早、也是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第九饼法第八十二中,分别记载了「水引」与「馎饦」的作法。而且,我们还可以由这一部分看出「水引」和「馎饦」是属于同一类型的面食(水引也被称为水引馎饦)。提到水引时,贾思勰写道:「挼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沸煮。」「挼」音ㄋㄨㄛˊ,这里的意思是把面拉成像筷子粗细的条,切成一尺的段,然后捏扁成韭菜叶般薄的面条,丢入沸水中煮。「馎饦」的做法则是「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段,着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也就是说,这两者不但看起来光润洁白可爱,味道也是非常软滑美好。

? 上图为馎饦
就在日本的奈良时代,馎饦被遣唐使的高僧带到日本,来到了当时的甲斐国。而这种料理方式也在当地流传了下来。现在山梨县的馎饦主要食材有里芋、香菇、鸿喜菇、南瓜、胡萝卜、豌豆与猪五花肉片。做法则是先以和风高汤将处理过的较难熟的食材下锅,煮软后加入馎饦,再放上较快熟的食材与猪五花肉片,全都煮熟后再溶入味噌即成。
其实在日本奈良时代只要是从唐朝传入日本的所有米粉或面粉类制品都被称为唐菓子(からくだもの),前文提到的索饼也是其中之一。由于在中文里,「索」有着粗绳的意思,因此现在日文中的索饼看起来就像是我们的麻花。不过在室町时代的时候,索饼在日本又另外演变成了索面,后来发展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日本的素面(そうめん)。
原文链接:https://www.xcpf8.com/3262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