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美食第六期—猫仔粥,漳州美食排行榜前十名!

#头条创作挑战赛#

「猫仔粥」,与猫食有关但不是猫肉煮成的粥,它是一种别具风味,既是粥叉有食料的粥品。这道小吃雅俗共赏,历史悠久,也是南诏的饮食文化的代表。 猫仔粥是客人来现煮现吃的,特点是快速利落,味鲜可口。当食客在桌边坐定时,摊主连忙在小锅里放上清肉汤,再放进预先蒸熟的白米饭,配上鱼片、肉片、肝脏、虾仁、牡蛎、香菇丝等生料,煽起猛火,等清汤滚过,再调上胡椒粉、香菜、蒜油,不到五分钟,就煮成一碗热乎乎、香喷喷的“猫仔粥”。

传说旧时闽南有位厨师,做得一手好菜。一次,他被请来为财主的儿子掌勺操办婚筵。忙了一整天以后,他忽然想起家中正在坐月子的妻子还没有吃饭,于是就偷偷地盛了半碗米饭,并匆匆地抓起灶台上的肉片、鱼片、虾仁、香菇等为妻子煮了一碗粥准备带回去。不料这时财主走了进来,见状后问道:“师傅做的是啥好吃的﹖”厨师急中生智地答道:“这是给猫仔做的粥。”财主用狐疑的眼光看了看碗中,只见碗中的粥五颜六色,而且香气扑鼻。财主忍不住尝了一口:“哇,这猫仔粥太好吃了,你现在就照着给我的客人每人做一碗。”就这样,厨师歪打正着,无意中便创制出了这道好粥品,这粥从此也就以猫仔粥的名字流传开来。关于猫仔粥的来历,闽南地区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南宋末年,京城临安(今杭州)失陷,小皇帝赵丙及左右丞相陆秀夫陈宜中等人被元军追杀,南逃至闽南沿海地区。一天,他们随身带的粮食殆尽,君臣饥肠辘辘,左右丞相轮流背着小皇帝来到渔村一个大户人家乞食。财主见是几个满面尘土的乞丐,就把饭后准备喂猫的残羹剩饭做成粥施舍给他们。君臣几人饥不择食,当即便风卷残云般地将粥一喝而尽。后来,他们南逃到广东崖山安顿下来,一谈到那段难忘的逃生经历,便想起那顿美味的粥。可是,皇帝身边的御厨却做不出这样的粥来。后来御厨灵机一动,驾舟返回当初皇帝乞食的渔村,学会了这种粥的制法。不久,崖山亦被元军攻陷,君臣死的死,逃的逃,那位御厨也潜回了老家闽南,从此也就经营起独家风味的猫仔粥来。几个朝代过去了,猫仔粥在传统技法上不断创新,所用的原料更加高档,刀工更加精细,味道也更加鲜美。无论是灼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日,这种粥都是客人到了现煮现卖。即便是食欲不振的客人,一尝到这样鲜美可口的热粥,也会胃口大开。闽南地区凡是办喜事的人家,都是婚宴上完最后一道菜后,便习惯地给客人们煮碗猫仔粥,因为大家都说是吃了猫仔粥才算是吃完了全席。好的东西总是互相传颂,互相引用,犹如一台优秀的戏剧会被到处移植一样,猫仔粥后来也传到了广东和台湾等地。如今,凡是回到祖籍的海外侨胞,都要品尝猫仔粥。当他们品尝这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粥品时,都倍感亲切,仿佛这碗粥能够唤起他们对故乡的美好回忆似的。这真是,桑梓猫仔粥,一碗解乡愁。

原文链接:https://www.xcpf8.com/3497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